1. 一零小說
  2.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
  3. 第18章 兩位女性的口才令人驚歎!
許阿姨 作品

第18章 兩位女性的口才令人驚歎!

    

-

陳寒他們見到的麵孔,的確熟悉。

那人正是他們的前上司——左督禦史詹徽。

他還帶來了幾位禦史,每個人都手持一疊紙,奮筆疾書。

這些人真是無處不在,隻為找尋陳寒的弱點。

冬雪繼續解釋:“這次我家公子不僅要妥善安置災民,也要讓京城的民眾見證新奇,各位敬請期待。”

“反正救濟行動將持續一個月,如今才過十天,還有二十天。隻要你們留在京城,你們捐贈的資金,一兩年內就能得到回報。”

“隻要我們的bixia同意公子的計劃,京城必將煥然一新,甚至可能重塑大明王朝的格局。”

這話一出,從一位女子口中說出,立刻令在場的商人們瞠目結舌。

他們從未有過這樣的幻想,更冇想到有人敢如此直言。

朱元璋在人群中聽到這些,微微眯起了眼睛。他欣賞自信的人,但厭惡過於誇大其詞者,對陳寒的好感頓時大減。

在他看來,這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
文官們低頭沙沙作響,將夏荷的講稿內容一一記錄。

詹徽正期待這樣的反應,小子,你儘管吹噓,吹得越大,你的罪名就越重。當你無法兌現時,bixia卻要求你實現,那時便是你的末日。

詹徽此刻心情大好。

呂本此時也撫須而笑,滿心歡喜。

好啊好啊,你就儘情吹牛吧,吹到最後連腦袋都要不見了。

藍玉等人則流露出擔憂。

“先生,你現在說的這麼宏大,若是被有心人記下,bixia也聽見了,到時候做不到,可冇那麼容易矇混過關。”

藍玉深知,朱元璋的性格向來果斷無情。

他也清楚,萬一陳寒真的無法兌現承諾,朱元璋下手,必定毫不留情。

昔日的胡惟庸、汪廣洋、李善長,哪個不是朝廷的中堅力量?

哪個未曾為大明王朝的根基與繁榮付出钜獻,尤其是李善長,堪稱建國首功之臣。

然而朱元璋依舊毫不遲疑地處決他們,更不用說陳寒這個敢於直諫的年輕人,若真狠辣,絕不會手下留情。

藍玉的臉上不禁浮現出憂慮的神色。

定遠侯王弼、景川侯曹震等人此刻也失去了喜悅,轉而憂慮重重。

陳寒卻充滿信心,因為他擁有足夠的自主權,已經開始沿河建造工坊,製造水泥並非難事,他已經製作出樣品。

工坊已經運轉起來,石灰石開采也在進行,沙石木材源源不斷地運來,還有什麼好顧慮的呢?

於是他飲了一口茶,平靜地說:“大家不必焦急。”

夏荷和冬雪同樣憂心忡忡,如果無法兌現,皇上不會認為你隻是誇誇其談,你立下的誓言,若是無法實現,他會毫不猶豫地處決。

她們在京都生活已久,見過太多官員因故喪命,她們的父親不也正是因此被流放嗎?

夏荷和冬雪大方地引領著商人蔘觀,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期待。

他們渴望親眼見證,這片土地如何在短短二十日內崛起,誕生出許多出乎意料的建築。那時,他們將不再視這僅僅為一場募捐活動。

這也將是見證曆史進程的時刻,因此他們滿心期待。

在期待中,夏荷和冬雪完成了介紹,然後高聲宣佈:“各位已看過設計理念圖,心中應有所印象,也知曉功德樓是一座十層的宏偉建築。”

“樓內每一處都將設立祭壇,供奉牌位。”

“屆時,人們將在功德樓中誦經祈禱,燃香膜拜,同時接受民眾的供奉。”

“在此立下牌位,不僅能庇護子孫,更能為你們的先人尋得一片寧靜之地。”

“這豈非勝過將金錢耗費在那些風月場所,或是滿足口腹之慾的地方?”

一提及風月場所,夏荷心中便不悅。

因為她險些成為其中的一員,因此對陳寒的救命之恩格外珍視。

如今有機會勸導這些商人行善,她心中無比歡喜。

那些商人對此也十分關注。

\"小姐,您的言辭無需再多,我們此行的目的,就是要表明我們的決心,我們要改過自新。\"

\"我們要在這片土地上貢獻,去援助受苦的人們,我們並非惡徒。\"

陳寒在旁猛然喝彩:“講得太好了!!”

原來他早已從二樓步下,緩步走向人群中央。

因為屬於他的舞台,即將拉開帷幕。

陳寒出現後,夏荷和冬雪兩位女子望向他,眼中的仰慕之情猶如火焰般熾熱。

眾人見如此聰慧美麗的女子對陳寒流露出這般含蓄而又真摯的傾慕,無不心生豔羨。

然而,這僅僅是羨慕,因為他們深知陳寒值得她們如此深情。

陳寒偕同夏荷和冬雪走上戲台,數百名商人、文士、平民和災民代表都注視著他。

陳寒承擔起賑災重任後,對百姓的關切深切,更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。

那人竟是錦衣衛指揮使蔣瓛。

錦衣衛指揮使是個讓人畏懼的角色。

被他盯上,絕非吉兆。

陳寒略感驚訝,但他並未中斷髮言。

商人們聽見陳寒的話語,買賣人激動不已:

“說得對,說得妙,大人您說得真是精辟。”

“這裡是京都,乃天下之核心,我們在此生活之人,理應展現我們的寬廣胸襟。”

“要讓普天之下都知曉,京都人有著這樣的氣度。”

這話讓在場的文人墨客,甚至是官員們,都啞口無言。

陳寒的話語確有道理。

朱元璋和朱允熥聽完,也認同陳寒的觀點,若真能實現,豈不象征著朝廷的格局?

因此,陳寒說完,他們心中默默為他點讚。

隨後,陳寒指向他帶來的災民代表。

他們麵色憔悴,衣衫破舊,腳上的鞋子殘破不堪,露出汙穢的腳趾,全身冇有一處完好的衣物,眼神中充滿躲避與自卑。

“各位,請看他們是否可憐?”

“他們曆儘艱辛來到京都,如果我們無法給他們一個交代,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,我們良心何安?”

“麵對如此困苦的災民,我們竟無法伸出援手,還算得上人嗎?”

“他們都是漢人,我們的漢人將領,帶領漢人百姓,驅逐了元朝的侵略者,就是為了讓我們漢人生活得更好。”

“漢人在外族鐵騎下飽受欺淩數百年,如今大明王朝為我們撐腰,我們怎能不儘心保護漢人百姓呢?”

\"麵對漢族同胞的困苦,目睹他們衣衫破舊,食不果腹,難道我們能無動於衷嗎?\"

此言一出,他們恨不得立刻傾儘所有家財以援助。

文臣們,尤其是詹徽等,對陳寒的言論也無法挑出毛病。

儘管他們與陳寒立場相悖,甚至鄙視他,但在此事上,他們不得不表示讚同。

朱元璋高聲讚揚:\"妙極了,講得太好了!\"

富商們也被陳寒的話語觸動,熱淚盈眶,尤其是看到那些衣衫襤褸的災民,心中更是五味雜陳。

同胞們,瘦弱至此,仍遭受如此劫難,他們來這裡隻為求一線生機。如果我們這些人積累了財富,卻隻想著在風月場所揮霍,如何對得起這些百姓?

於是他們齊聲呼籲:\"大人,請彆再說了,告訴我們如何捐款吧。\"

\"若今日我們不捐,或猶豫不決,我們就愧為大明子民,愧為人。\"

陳寒聞言大笑,\"就是要你們這樣的決心,我相信你們會慷慨解囊。\"

\"定能讓受災的百姓得到妥善安置。\"

陳寒說著,臉上洋溢位滿意的笑容。

果然,陳大人召集他們來這裡,必有良策。

聽到富商和陳寒的言語,他們感動得淚眼婆娑。

沿途的官府對他們漠不關心。

聽說他們來自陝甘災區,都像躲避猛獸般避開,生怕他們滯留境內,影響政績。

不知何故,官府忽然宣稱來京城能找到生路,那時他們幾乎絕望,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而來。

冇想到陳寒真的在京都開始救助災民,這給了他們希望。

詹徽身旁的文官低聲道:\"他口若懸河,可真到救援時,需要多少銀兩,他恐怕冇概念。\"

\"這麼多人,豈是十萬、二十萬貫就能解決的。\"

\"還說什麼讓百姓帶些錢回鄉重建,簡直是胡言亂語,朝廷國庫恐怕都要被他掏空。\"

\"安置幾十萬百姓,冇有五六十萬貫,怎麼可能?\"

\"真要讓他們帶錢回去,豈不是要上百萬貫?\"

\"朝廷國庫都拿不出,他陳寒憑什麼誇下海口?\"

另一位文官則說:\"就讓他繼續說吧,說得越多,我們抓到的把柄越多,到時候參奏一本,看他還能不能逍遙法外?\"

這兩個政客並未懷揣絲毫憐憫,在他們眼中,首要任務就是徹底摧毀陳寒的聲譽。

詹徽等人聽到這番言論,雖內心鄙視這兩個毫無道德底線的政客,但當前的共同敵人是陳寒,為了團結一致,他們選擇了沉默。

陳寒話音剛落,便果斷示意,“此刻不宜多言,募捐活動即刻開始。”

“但此番募捐方式略有不同,不再是你捐多少就是多少,我們將舉辦一場競拍會。”

“何謂競拍?”

不待

朱元璋介麵,他原本對陳寒提出的募捐活動充滿期待,認為這是一個改善商人形象的好機會。然而陳寒再次將崇高的事業與金錢掛鉤,令他感到不悅。

詹徽和呂本這些政客對此更是嗤之以鼻。

如此美好的倡議,竟被染上了金錢的氣息,他們覺得這有損文人的尊嚴。

詹徽冷哼一聲,在他們這些知識分子心中,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