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辯水鏡先生!

    

-

陳尋麵對沮授,也絲毫不怯場:

“大人這是在拿孔夫子來壓我?”

陳尋冷笑一聲:

“這本就大辯,各抒己見,何來我辯不成孔夫子二十世孫的道理?”

“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來了,我也辯得!”

劉偕知道,自己該給自己的天子門生撐腰。

“沮授,不得擾亂大賽秩序。”

“孔融辯駁不了陳尋,自當無可辯之,淘汰便是,汝張口便是拿孔夫子來壓人。”

“意欲何為?”

沮授見劉偕一臉殺氣地望過來。

當即閉嘴不語。

孔融隨後也就識趣地走了下去。

陳尋繼續守擂。

“我的題目,是天下蒼生所需何者?”

第一個對辯的,是淮南的何夔。

“天下蒼生所需,無非就是衣食住行,缺一不可。”

陳尋卻是搖搖頭:

“此乃小求,非民之大求也。”

“何為大求?”

“大求者,當為天下一統,永無戰亂,如此方可算是百姓之求。”

種子選手何夔當即啞口無言。

退了下去。

接下來,陳尋更是比孔融狠,見一個,辯一個。

直到辯論進行到了最後,遇上了袁渙。

陳尋可能是因為辯得太久,已經到了口乾舌燥的地步。

沮授直接下場辯論。

大辯的規則就是,在選手辯完守擂者之後,現場之人如有高見。

無論身份,一律可以下場辯之。

“汝方纔言,天下萬民的所求,乃是天下一統,試問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均衡。”

“雖攻伐頻繁,卻也無過多傷亡,直到秦統六國,天下生靈,死亡者百萬以計。”

“為何啊?”

沮授不愧是袁紹的近前謀士。

一句話就讓陳尋這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敗下陣來。

隨後沮授則心安理得地站在了台上。

就如此,沮授上來,荀彧辯之。

荀彧辯久,田豐辯之。

田豐守擂,又被淮南楊弘給辯了下去。

可謂是一番激烈混戰。

而且個個都是大人物。

看得在場的百姓那叫一個驚心動魄。

這些百姓當中,還有不少是從河北淮南荊州來的。

所以各自支援各家,百姓也分出了隊列。

到辯論激烈的節點,現場的百姓要比選手更加激動。

一個時辰後,站在台上的是程昱。

司馬徽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終於開口了。

而最讓劉偕忌憚的,就是這個司馬徽,還有小諸葛。

程昱的辯題是:

“人性本惡還是善?”

司馬徽手中拿著一把羽扇。

這讓劉偕聯想到了電視劇中的諸葛亮。

隻不過,不同於諸葛亮影視劇中的形象。

司馬徽身上穿著的,是一件道袍。

“方纔程昱先生說,人性本善,這是孔夫子的論斷。”

“但我道家以為,人性本惡!”

“天地萬物演化之初始,便是天清地濁,天動人靜。”

“人為萬物之靈,故而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影響。”

“先天之人,尚且純善無比,出世之人,沾染俗塵,本性之中的惡念便會激發。”

“這就是為何,人見到美女會想著擁有,見到錢財會想著得到,見到美食會想著滿足口腹之慾……”

“人生下來,**就會如影隨形,而後天之人則需要克己之慾,方能見真見善。”

“故而,我以為,人性本惡。”

司馬徽一眼罷了。

程昱啞口無言。

而劉偕則看的十分透徹。

人性本善還是本惡,這在後世就是個被人熱烈討論的話題。

歸根結底,人性本善人性本惡這兩個說法都對。

而程昱之所以會無言以對。

主要還是司馬徽身上氣場太足,而且是道家那一套理論。

司馬徽身為道士,自然是極專業的。

這就好比一個造火箭的來跟你講發動機,即使你是發動機專家。

你也會因為對麪人的身份而有所畏懼。

司馬徽成為守擂者後,便足足維持了一個時辰,冇有一個人能辯駁倒。

要不說哲學都在宗教中誕生。

搞辯論,還得是這些搞宗教的人。

這一番下來,現場徹底陷入了死寂。

各個使團能辯的人都被辯倒了。

司馬徽見久久冇有人上來與自己一辯,便久違地露出笑容。

“老朽的辯題,治理之道,在黃老還是在儒家?”

“我以為,在黃老!”

“若無人能辯,這大辯,便是老夫贏下了。”

就在眾人也以為大辯就要這樣結束的時候。

劉偕猛然起身,在貂蟬伏壽等人詫異的目光中,走了下去。

“朕與你辯!”

劉偕一身龍袍,在現場極為顯眼。

老百姓們見劉偕親自下場辯論,也是被嚇得不輕。

“陛下!是陛下!”

整個現場都轟動了起來。

就連蔡邕荀彧等人也都冇反應過來。

更不要提沮授等人的反應了。

劉偕一邊走一邊思忖。

黃老之學和儒學之爭,在西漢的時候就是一個熱門話題。

但最後,漢王朝還是選擇了儒家。

但現在,九州割裂,民不聊生。

司馬徽身為道家,這個時候說黃老之學纔是治理之道。

而且還有文景之治的實例。

這些儒生當然不是司馬徽的對手。

劉偕在司馬徽麵前站定。

“我以為,治世之道,非黃老之學的無非,亦非儒家之三綱五常,仁義中庸。”

劉偕此話一出,又讓眾人詫異。

司馬徽對於劉偕的話,很是不解,但又極力掩飾著。

表麵上顯得頗為鎮定:

“那陛下以為,什麼纔是治世之道?”

劉偕輕輕一笑:

“我以為,知行合一,方為大道!”

“黃老儒學,隻不過是小道罷了。”

這話一出,讓眾人都覺得十分顛覆。

亦或者覺得很是新奇。

“黃老儒學都成小道了?”

劉偕嗬嗬一笑:

“黃老如何?儒家亦如何?”

“大漢精通此二道者,不說如螻蟻之多,也如滿天星辰,多不可數了吧。”

“那為什麼大漢還會衰敗,漢室還會一蹶不振,天下又為何陷入戰亂?”

“歸根結底,就是上至君臣,下至百姓,都是隻說不做!”

“故而朕以為,知行合一,方為大道。”

“而朕最好的例子,就是這司隸兗州如今的樣子。”

“上下同心,實乾三四載,流民皆能以工代賑,百姓亦能返回田園,安心勞作。”

“漢軍再次強盛!”

“朕靠的是什麼?儒學?還是司馬先生的黃老之學?”

說罷,劉偕看向場外的百姓:

“朕問你們,朕說得對否?”

百姓們當然是冷暖自知。

“陛下英明治世,無有饑荒,乃仁君!”

“陛下所言極是!”

-